发布时间:2025-10-17 11:25:23    次浏览
跟往常一样,吃完晚饭,陈女士(化名)将母亲送回公寓,自己再慢慢走回家。来芬兰的前三年,陈妈妈一直和女儿女婿住在一起,帮他们照顾孩子。上个月,陈女士在家附近专门给母亲买了套新房。为此,她每个月又增加了一笔房贷压力。尽管这样,相比住在一起,她心里还是觉得轻松许多。踏上“芬兰永居”之路陈女士来芬兰已经十几年,与芬兰人组建了一个中芬联姻家庭,2011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小凡,因为夫妻俩都忙于工作,无暇照看孩子,陈女士便萌生了将母亲接过来的想法。她2011年开始为母亲办理各种手续,出资雇用母亲为自己照顾孩子,签订工作合同,并以此为由替她申请基于雇佣关系的芬兰居住许可。陈妈妈2012年拿到B类(短期)工作签证, 2014年转为4年期A类(长期)工作签证。按照芬兰移民局的规定,只要移民政策不出现变动,她在2017年就可以拿到芬兰永居。为了让母亲的工资达到移民的最低标准(税前1700欧元),陈女士现在每个月的收入大部分都用于给母亲发放工资,缴纳税费。每年还要缴纳雇主负责的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金6000欧元,平摊下来每月给母亲的花费大概在2200欧元左右,而母亲拿到手的工资约为1400欧元。(1700欧元缴纳360欧元个税)。陈妈妈的新房离陈女士家很近,步行也就五分钟距离,她每天都会到女儿家“上班”——照看外孙,下班后再回到自己家里。她现在心里还是有点想不通,为什么住得好好的,女儿女婿非要浪费钱再买一套房子,让自己搬出来。孩子的教育方式成为导火索“作为一个外国人,我老公能跟我妈一起生活三年,真是太不容易了。”陈女士一脸无奈地说,“文化差异太大了,无论是价值观还是对孩子的教育理念都太不一样。中国父母还保留着家长式作风,讲究等级尊严,觉得孩子就应该服从、听话。而芬兰人讲究大人待孩子要民主、平等。妈妈和老公经常会在小事上产生分歧,其实很多时候老公只是就事论事,但是在观点不一样的时候,妈妈就觉得洋女婿‘不懂事’,为什么对老人不能多迁就理解。”陈女士随意举了个例子说,外国人喜欢夸孩子,而中国的老一辈则爱说教孩子。每次她老公夸孩子漂亮,妈妈就说丑,是个丑宝宝。她老公就很不理解,觉得对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的培养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事后陈妈妈解释说,常常夸孩子会遭“天妒”,中国农村很多孩子小名叫‘狗剩’、‘二蛋’也是这个道理。陈女士听完觉得哭笑不得,这样封建迷信的道理她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向老公解释。 不同的教育观念促使陈女士的丈夫下决心与岳母分开居住。都说隔代亲,中国祖母喜欢代劳,孩子吃饭一定要喂,怕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玩玩闹闹,过了饭点又吃不饱。丈夫觉得孩子从小应该学会自理能力,哪怕吃饭开小差了,过了饭点就应该撤走,饿两顿他就知道好好吃饭了。陈女士虽然赞同老公的观点,却又拗不过母亲。几年下来,儿子养成了吃饭必须要人喂的习惯。丈夫认为陈母的做法影响到孩子的教育和他们的正常生活,严肃地提出让丈母娘搬出去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本来想在请母亲照顾孩子的同时,实现母女团聚,可面对新的家庭矛盾陈女士也很为难,她觉得老公没错,却又不知该如何和妈妈沟通交流,觉得自己和妈妈越来越远。“感觉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层面还停留在十岁,吃饱没穿暖没?其实自己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和支持。妈妈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觉得我变了,变成了外国的孩子。”陈女士的声音越来越低,现在她也很迷茫。以中国模式在芬兰生活陈妈妈的老家在湖北,在国内的时候她很能干,家里家外都少不了她。但自从来到芬兰,她却变得不爱说话了。芬兰语被称为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年轻人学起来都费劲,更别说年过半百的陈妈妈了。语言障碍成为一道过不去的坎,出门就变成“聋子”、“哑巴”。陈妈妈现在的生活完全依赖女儿,自己连出门买菜都成问题,只能在家带带孙子。潜意识中觉得自己成了包袱,心理压力很大。让她感受最深的是坐公交。在国内,要么有售票员在前面收钱,要么有热心的乘客帮忙换零钱;可是在芬兰,大家都刷卡,连个投币的口都没有,也不知道该交多少钱。有一次她试着自己坐车,站在司机旁边茫然无措,司机看她是个外国老人,就挥挥手让她去后面坐着,没有沟通,也没收她钱。即便坐上了车,陈妈妈心里还挺不是滋味的。哪想到更难的还在后面,芬兰很多公交车到站都不报站名,陈妈妈不认识路边的站牌,语言不通又不能问路,在哪里下车都搞不清楚。从那之后,陈妈妈再没自己坐过车。由于语言问题,陈妈妈平时生活圈子也很小,几乎只能跟中国人接触,实际上虽然在芬兰生活了很多年,家里还有个洋女婿,也没能真正接触、了解芬兰文化。异国他乡的温暖和安全感除了心酸和不适应,在这高福利的北欧国家,陈妈妈也感受到了许多温暖和安全感。来芬兰的第一年,陈妈妈肾结石发作,被陈女士送进当地的公立医院,医院马上检查、救治,当时她还没有gela卡(相当于中国的医保卡),自费医疗花了860欧元。回家休养了两三个星期,账单没来,医院的回访电话却打来了,他们详细询问她身体恢复情况,并提醒她按时去医院复查。陈女士转告母亲后,她非常感动:“作为一个刚来不久的外国人,我从来没为芬兰社会做过啥,但是人家很关爱我,不管有没有钱,先替我治病,我在国内时还真没想到过。”现在,她已经拿到社会保障号和gela卡,可以享受芬兰的免费医疗。另外,陈女士的爸爸今年 65岁,已无法利用雇佣关系拿到永居,但是如果陈妈妈能顺利拿到永居,那陈爸爸可就以以夫妻团聚的名义拿到芬兰永居。三年之后,陈爸爸还可以领保障养老金。按芬兰政府规定,以夫妻团聚名义后来的这一方在到达芬兰的头三年之内算移民融合期,政府还会提供移民融合服务。除了移民融合补贴(大概五六百欧),还会提供免费的芬兰语课程,去上课的话每次还补贴9欧元的餐费和车费。像陈女士家这样的移民家庭还有千千万万,对于他们来说,父母的养老问题都成了一块心病。家里的这些矛盾和问题,究其根源,应该说是源于东西放不同的文化,或者说是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人的家庭观是大家庭,要有父母、兄弟、姐妹和下一代,同父母住在一起天经地义。而西方人以小家庭为核心,由配偶双方和孩子组成,长辈和兄弟姐妹都不属于这个小家庭的成员。在芬兰,祖父母帮着带孩子的情况并不多,而父母年老后一般都会去养老院养老,在中国人看来,这也许就是一种“冷漠”和“不孝”。陈的丈夫感慨道:“在中国,有些人作为一个个体在精神上不独立,需要依赖另一个人来寻求存在感,不管是夫妻关系,恋爱关系还是母子关系,都是这样。必须付出对等,你对我好,我对你好,才有成就感。而我们看重的是一个人也要活得很精彩。”测测你的财商:向爸爸借了500,向妈妈借了500,买了双皮鞋用了970。剩下30元,还爸爸10块,还妈妈10块,自己剩下了10块,欠爸爸490,欠妈妈490,490+490=980。加上自己的10块=990。还有10块去哪里了呢?打开微信,关注微信号:aqxw66,回复“10”即可知道答案啦!!